第69章 王子复仇
作者:化茧成蝶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6841

不容易完成一件大事,心里总算踏实些。这人一旦就像松弛的橡皮筋,疲沓沓的提不起神来。

回到玉暖阁,我神情仄仄的挥退了周围环伺的宫女,一个人走进了卧房,想要小憩一下。

刚倒在美人榻上,还没闭眼,脊背突然有一种发毛的感觉,好像有人在无声无息的窥视着自己。

我跳起身来四下张望,刚一抬头,房梁上居然有两个蒙面大侠。

大白天闹鬼!

一惊之下,我死住自己的嘴巴,好容易盖住了自己惯性的惊叫。下一秒,两个梁上君子也鹞子翻身,轻飘飘的落了地。

“小姐,是我们!”还未等我开,两人同时压低嗓音,解开了脸上的黑布。

“侯君集,林冲!”

我冲上前去,把抓住他们的手。“太好了,总算见到你们了。信送到了吗?怎么才来?害我以为都没戏了,一个人在这干着急。”我心里一急,也顾不得咬文嚼字,大白话扑扑的就都冒出来了。

“小姐勿要担忧,林冲已信笺带到,李将军已做了妥善安排。

们此次前来就是准备营救小姐出宫。只是这些日玉暖阁防守极其严密。每日都有几组不同地人马在分别守护。我们多次尝试都没有找到机会。今日正好小姐到御花园赏花。阁中守备松懈。我们这才找准时机偷偷溜了进来。小姐。你好吗?”

完这三个字君集死死盯着我。被我握地大手竟有些微微颤抖。

看有这么多人关心自己。我心里也是一暖。赶紧笑着报平安。“谢谢大家地关心。我一切安好。”

林冲和侯君集均是长出了一口气。连忙把手抽出来。红着脸规矩地站在我面前。

见时间紧迫没再跟他们唠家常。长话短说道:“到底该怎么出去。你们有办法了吗?”

“小姐放心。后日在薛仁皋生辰庆典之际李将军将带军在高对西秦守备大军发动突袭。到时大将宗罗喉必会派军驰援中人心浮动。我们正好浑水摸鱼。趁乱营救小姐出宫。”

“什么,你说在哪里决战?”

看到侯君集神采飞扬,稳操胜券的样子,我惊的脸色刷的白了也有点站立不稳。

“是高!怎么了小姐,有何不对吗?”

我顾不上回答声问道:“是谁的主义?”

“是将军下的命令。”

李世民!天啦,乱套了。

历史上李世民唯一一次惨败的记录就是高之战。据史料记载当时李世民发疾病卧军中,一切指挥权交由行军长史刘文静、殷开山负责。这两人不顾李世民以逸待劳予出兵的嘱托,贸然出击,最后被薛举大兵在高西南杀的落花流水,死者十之七八,大将慕容罗、李安远被杀,刘弘基为保李世民逃脱,自己拼死抵抗,最后陷于阵中被俘刘文静因此事被撤职,但不久又得到提升。

原来,这一切都是为了塑造李世民不败神话而让刘文静背的黑锅!难怪后来他可以官复原职。

可现在的问题是:为何时间又再次混乱,原本是七、八月间发生的战事,难道因为我的被俘而再次改变了吗?

想到那堆积如山的“京观”,想到刘弘基爽朗的笑脸,我的腿都有些发软,声音哆嗦的再次抓住侯君集的双手道:“侯大侠,拜托你速速回去报信,告诉师兄务必慎重,深沟坚壁,以老其师,决不可与西秦大军在高发生正面对决。”

林冲和侯君集不解的望着我,问道:“为何要阻止?我们人多势众,又刚乘着扶风大捷的东风,再加上此战是将军亲自指挥,定能一举歼灭西秦,替小姐报仇。”

听到这两傻子斩钉截铁的回答,我急的脸都红了。“别再说了,战场上从来就没有没有常胜将军,我师兄他也不是大罗神仙!”

看到他们犹豫的神情,我尽量平息自己的情绪道:“你们一定要相信我,此战如果发生,李家军必败,无数的将士将被杀被俘,就连将军本人也会深陷泥沼,危在旦夕。”

林冲和侯君集闻言,相互对望了眼,脸上满是震惊。

时不我待,我迅速吩咐道:“侯君集,我命你以最快速度赶赴高,把我的话一字不漏的带到,务必要力阻将军速战速决的意图!如果,如果时间来不及,天意如此,你也一定要协助刘弘基,护送将军安全的返回长安。”

“那,那小姐你?”侯君集深知此事重大,眼中露出深深的担忧和挣扎。

“你放心,你家小姐我素有急智,一定会与薛举周旋到底,等待你们发兵援救。即算有什么风吹草动,还有林冲就近保护。你,就放心去吧。”

侯君集看看我,又看看林冲,红着眼圈重重的点点头道:“小姐,君集不才,护卫不利,害小姐身陷危地而无力救助。期盼您吉人天相,化险为夷。待我送信后,即刻回来救您于水火,您,一定要保重!”

自己的安危能被诸多帅哥、美男记挂,我欣慰的笑了。

缓缓走到门边,对着他们伸出两个手指,小声道:“胜利!”便冲着门外候着的宫女高声道:“去御书房,我要向皇上请安!”

身后一阵微风闪过

忐忑不安中,时间过得飞快,两天眨眼就过去了。

铺金盖银的宴会大厅里,到处是张灯结彩的喜庆景象。除了守边的义兴公宗罗喉,其余的显贵大臣悉数到场争相向寿星薛仁皋庆生祝贺。

为了安抚太子薛举更是一上来就赏赐他胡姬美女二十名,黄金珠宝无数,算是给足了面子。薛仁皋倒也规规矩矩的叩谢皇恩,没给他老爹当众掉脸子。

而殿下之臣看到薛老头把我和皇后分别安排在他左右两侧,也都心中有数。面上一派祥和,不敢露出半分讥笑。

看到这不禁想起《石头记》里曹雪芹借焦大的嘴骂出的经典台词:扒灰的扒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人家那多少还有点

不象这位,一点技术含量也没有,直接抢。

我这位“被扒灰”的当事人还冷眼看着大殿之下的好戏,薛举倒红光满面的举站起身来。

“今日太子生辰西秦当举国同庆,在此朕还有一大喜之事要宣布就是”

“报——!义兴公军中急报——!”

薛举话未说完,殿外一信差满身血污,飞奔上殿。

完了!

看到这场面我里如坐云霄飞车,咚的一声掉了下去。

“何事慌张,竟敢扰我皇儿兴致?”薛举满脸的不痛快,言语中隐隐带着杀气。

“启禀皇上丰总管张长逊进击宗罗喉,李世民带三万精髓随后奔袭目前离高不到百里之遥。我军守备不足,城内军粮奇缺将军特命末将前来求援。”

“什么?此事当真?”

大殿之上顿时嗡嗡声起,众人交头接耳上的慌乱之色比我还明显。

“,这事太过突然,怎么事前没一点征兆?众位爱卿,你们何人有退敌之策?”

白着一张老脸,四处观望,百余人的大厅竟无一人吱声,就连都眼观鼻,鼻观心的坐在首位默默无语。

满上下顿时弥漫着一股浓烈的颓丧和尴尬。

薛仁皋虎虎生威,大步走上前来。“启禀父皇,儿臣不才,愿领兵前往驰援。此战孩儿定当全力以付,一雪前耻,报扶风兵败之仇。”

“好,好!太子临危授命,不愧是我西秦大军的中坚。朕的好皇儿啊!”说完,薛举激动的走下神坛,紧紧握住了薛仁皋色双手。

薛仁皋也不含糊,原本暴的脸上,此刻竟然洋溢出愚忠的神情,

“皇上圣明!”

“太子神勇!”

好一派父慈子孝,君臣友爱的感人场景。

“父皇,这是西域酿造的葡萄美酒,孩儿原本留待恭贺父皇大喜。此刻大敌当前,孩儿就代西秦大军先干为敬,愿誓死效忠父皇,甘当马前卒。”薛仁皋说完,身后的侍女连忙献上两杯葡萄美酒。

一金樽,一玉盏。生死两重天!

看到薛仁皋气壮山河的一饮而尽,薛举不有他的举起手中的黄金杯,对着满朝文武大声说道:“有太子的神勇,足可保我西秦大业千秋万代。我在此恭祝皇儿马到成功,凯旋而归。

仰脖间,隋唐版的哈姆雷特顺利落幕。

薛仁皋用众人无法察觉的速度,向着我点头示意。

“皇上,既然天女师出道教名门,能预测祸福,我们何不请天女为此战前景占卜一下,乞求神明的庇护。”

我端坐在台上,心里正为即将到来的祸事哀伤不已,没想到郝>:这个牛鼻子居然还不放心,想给我来个现场测试。

“美人,你意下如何?”

既然历史的车轮无法阻挡,我也要火中取栗,给自己争取一些政治资本。想到这,我眼光徐徐扫视大殿,看着大殿之上或期盼,或怀疑的眼神,不紧不慢的站起身来,对着薛举道了个万福。

“皇上,就算郝大人没有此一说,民女深受皇恩,也定会穷其所能,效忠报答。”

薛举一听,甚为高兴,连忙走过来问询。“那依美人之见,可在何处设坛作法?”

“不必了,战事结局早已入我天眼。”

我对在满朝文武缓缓扫视一圈,实在吊足了他们胃口,这才毕恭毕敬对着薛举说道:“今日早上,贞儿已在玉暖阁占得此事。只因此战我西秦大军必当大获全胜,重创李家军,歼敌两万余人,因此,民女才斗胆想等皇上的喜讯宣布之时,再将此事告知,来个锦上添花。民女愚钝,还望皇上见谅。”

“哈哈哈,此乃天祝我也!”

薛举闻言,一阵雷鸣般的哈哈,直震得大殿上好像北京天坛的回音壁样,到处都是他的回声。

“传令下去,此战我西秦大军有神灵庇佑,必大获全胜。朕命太子为剿匪先锋,即刻发兵三万,与高守城大军里外合围,形成前后夹击之势,务必全歼来犯之敌。此战朕将御驾亲征,与天女一道,为我西秦将士助战助威。”

“皇恩浩荡,我军必胜!”

听到这发自内心的呐喊,我微笑着站到薛举的身旁,以巫师的身份,向薛仁皋带领的西秦大军发出了违心的祝福。

世民,请珍重!

常言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举凡高年享富贵之人,必须少壮之时,尝尽艰难,受尽辛苦,不曾有自少壮享富贵、安逸至老者。只要你经此一战后,总结经验,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

****************************************************

贞观课外辅导:刘弘基,雍州池阳人。其父刘升,是隋河中刺史。刘弘基少时落拓不羁,好侠仗义,不事家产。隋炀帝大业末年,已经沦落到一贫如洗,连随军征辽东的盘缠都凑不够,只能装疯卖傻私宰耕牛,故意被县令关进监狱来躲兵役。后来趁乱盗马,一路边卖边吃,竟撞巧来到太原,因其豪壮,结交了当时正在太原做官的李渊父子。大概此辈哥们意气相投,刘弘基与李世民有一阵竟亲热到“出则连骑,入同卧起”的地步。李渊起事,刘弘基又招募到兵士二千多人跟随。而后他又跟从李世民攻下西河,特别是霍邑一战,刘弘基神威大振,亲斩隋朝名将宋老生,功拜右光禄大夫。太宗征伐高丽,刘弘基又为前军大总管,力战有功。高宗永微元年病死,年六十九,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襄,陪葬昭陵。刘弘基临死,遣命只留给诸子每人奴婢各十五人,良田五顷,对朋友说:“诸子如果有本事,本来就不用多财物;如果没本事,守此田产足可以免于冻饿。”其余家产都散施给亲朋乡里。由此,仍可见其青年时代的豪爽之气(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c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div align=center><!--阅读面页章节尾部广告--></div>